1.95号汽油进入10元时代,你觉得这是油价的天花板吗?

2.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3.谁知道2004年中国十大是什么?

4.2009国内十大经济

5.玉门油田的发展史

十年前原油价格_十年前原油价格表

历史最高是2011年4月涨到过近50美元一盎司,换成人民币靠近10块钱1克。

最高是2011年4月涨到过近50美元一盎司,换成人民币靠近10块钱1克的样子。历史最低是1993年初掉到3.5多点一盎司,按现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算是7毛钱多点1克。

美元与白银的关系是可以判断白银的短期走势。当美元短期表现比较坚挺,则白银通常情况下会下跌,而相反,当美元表现疲软,白银价格则会上涨。

因此,在基本面等方面没有发生重要改变,可以通过美元的价格来判断白银的走势。

关注国际原油价格同样可以判断白银的走势。通常情况下,原油价格上涨会带来银价的短期上浮。

供求决定了银价,所以研究季节与供求之间的关系,同样可以判断银价的涨跌。一般情况下,每年上半年白银消费较少,下半年则消费旺盛,春节的时候,白银需求达到最大量,白银价格就会走高。

扩展资料:

白银是有色金属的一种,当有色板块需求量明显增长,会使得国际金价、银价走强。国际经济的发展,使得有色金属等国际商品需求增加,因此会带动银价的上涨。

现货白银储备一向被央行用作防范国内通胀、调节市场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投资现货白银主要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达到保值的目的。

在经济不景气的态势下,由于现货白银相对于货币资产保险,导致对现货白银的需求上升,金价上涨。

95号汽油进入10元时代,你觉得这是油价的天花板吗?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3~1985年)

1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

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

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

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第五,美国的扶植政策。

扩展资料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

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

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参考资料:

日本历史-百度百科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73%的原油是从国外进口的。现阶段,国内油价基本上是严格按照国外油价变动,呈跟涨趋势。

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上一轮调价后,部分地区92号汽油已首次突破每升9元大关。6月14日24时,新一轮调价窗口将在开启,多家机构预测,届时调价后部分地区95号汽油或将突破每升10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原油价格刷新历史最高价位的脚步正在靠近。据她预测,进入三季度之后,wti原油期货的主流运行区间或达到105-13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的主流运行区间约为110-140美元/桶。

根据现有国内油价定价规则,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存在联动机制,但国内油价却并不会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而“无限”上涨。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当国际油价继续上涨,但不超过每桶13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正常调整;如高于每桶130美元,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谁知道2004年中国十大是什么?

一、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油气基地落后

虽然近年来国际油价的快速增长为普京实现俄罗斯能源帝国的设想提供了历史机遇,但是,由于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的滞后发展,地质勘探工作量的下降,新油气田的勘探开发难度加大,油气探明储量增长速度缓慢所造成的储比例失衡,正在成为俄罗斯油气产量增长的障碍。目前俄罗斯98%的油气田都正处于开时期,如果在今后的10年里原油后备储量继续呈缓慢增长态势,原油产量的增长将难以持续。据俄罗斯能源专家预测,2015年俄罗斯的原油经济储量将会枯竭,凝析油气田的储量到2025年也将耗尽。要想消除矿产开和矿产基地再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度,俄罗斯每年在地质勘探方面的投资大约需要1200亿卢布。

俄罗斯天然气原料基地的状况略好一些,其原因在于天然气储量高度集中在西西伯利亚的几个大型气田,为开和管输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满足俄罗斯国内和国外市场对天然气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根据一定的经济效益,有步骤、有地对前景看好的天然气田进行投资开发,如额毕河和塔兹湾水域、亚马尔半岛和北极海陆架地区。不过,由于这些油气田与现有的天然气管道主干线距离很远,需要大量的投资来解决诸如油井的建筑设施、天然气产业工程项目,以及在多年封冻的土壤上和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下铺设天然气管线,用新工艺保护自然环境等问题,因此造成开发天然气田的费用大幅度增加。

此外,由于俄罗斯各大石油公司和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缺少对新油气区和海上大陆架进行的地质勘探工程,已经探明的油气储量结构也正在日趋衰弱,截至2010年,高产油气储量在国家平衡表总储量中所占的份额可能会降低到30%,从而直接威胁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因此,寻找、勘探、开发新的储量巨大的油气田已成为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当务之急。

2.油设备和原油加工设备严重老化

目前,俄罗斯国内炼油厂的原料加工配套能力偏低,有2/3的加工设备出现灾难性老化,设备的磨损程度达到了80%;俄罗斯大型油田中70%的钻井设备和30%的修理机组也已经老化,油业中有一半设备的磨损程度已超过50%。此外,石油企业依靠现代化油、炼油,提高油品产量和质量的手段不够先进,非常规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低。因此,俄罗斯炼油企业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更新油设备,对现有炼油厂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适应生产新型燃料的需要。

3.运输基础设施薄弱

俄罗斯有开发前景的矿产多集中在偏远的人烟稀少或未开发的极北地区,缺少基础的交通运输设施,这使使用价值极大下降,开发和运输成本提高。如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前景看好的油田居多,可由于该地区的输油管线不发达,不仅制约着新油田的开发,还成为影响俄罗斯石油产量增长的最大瓶颈。俄罗斯输油管线运力不足导致原油实际出口能力下降,每年带给俄罗斯石油公司的亏损就达40亿~110亿美元。运输基础设施的薄弱也直接影响到油气的开速度和外商对俄油气产业的投资规模。

4.投资资金不足

2004年10月,俄罗斯自然部审议了《在平衡矿物原料再生产与需求的基础上对俄罗斯地下和矿物原料再生产进行研究的国家长期规划(2005~2010和2020年前)(草案)》,其重点就是提高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问题。然而,要达到俄罗斯能源部所拟订的原油开水平,仅靠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和石油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当大的投资。事实上,从1991年起,俄罗斯用于地质勘探的拨款就开始逐渐减少,至今已经减少了几十倍。例如,1992年曾拨款1340亿卢布用于地质勘探,而2004年仅拨款60亿卢布。然而向矿产使用者的拨款却达到了460亿~470亿卢布。尽管2005年俄罗斯的各大石油公司开始重视对新油田勘探开发领域的投资,但由于资金不足,收效并不明显。

据俄罗斯专家估算,2020年之前,仅俄罗斯石油工业所需要的最低投资就达2000亿~2100亿美元,其中油部门所需投资1550亿~1600亿美元;炼油部门所需投资190亿~210亿美元;石油运输部门所需投资270亿美元。目前主要的投资渠道是各公司的自有资金,因为只有在开发新的油区时,才可能在拨款条件下有地吸收资金,今后借款和股本只能占投资总额的25%~30%以下。

5.缺少激励油气公司进行新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措施

油价飙升给俄罗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额利润,然而,俄罗斯各大石油公司原油产量的增幅却正是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降低了,而且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不仅仅是原油产量增幅降低,而是产油量逐渐下降的问题。

俄罗斯专家认为,产油量下降仅仅是病兆,其真正原因是目前俄罗斯缺少可以激励油气公司进行地质勘探和钻探新油井的措施,因为这种现象是发生在各大石油公司的实际钻探工程量缩减,勘探新油气田速度下降的背景下。此外,俄罗斯在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税收调节政策上存在缺陷,直到现在还没有用对不同的油气田进行分别征税的办法,这也是当前俄罗斯原油开速度降低的因素之一。俄联邦自然部部长尤里·特鲁特涅夫最近指出,目前俄罗斯的原油储量正在发生着变化。2007年俄罗斯的原油储量增长了5.5亿吨,超过原油产量(4.9亿吨)6000万吨,这种情况是俄罗斯近15年来从未有过的。不过,新发现的油田大多是储量为500万~1500万吨的中小油田,储量大的油田主要属于大型石油公司的内。虽然中小公司对开发这些油田非常感兴趣,可是如今开发这些油田受到了许多限制。例如,2007年俄罗斯矿产监察部曾多次指控中小石油公司不具备许可证协议中的条件,而且工业能源部也并没有就改善中小石油公司目前状况的法律条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俄罗斯制定了2020年前矿产基地再生产规划,并为地质勘探拨款3.5万亿卢布,加强地质勘探工程;俄罗斯新版矿产法也鼓励矿产的使用者为地质勘探进行投资,并使其投资以许可证的形式得到补偿。此外,俄罗斯还将对矿产的使用费和矿产的开税率进行调整,降低寻找和勘探矿产工作的增值税率,由自然部、财政部和经济发展部代表组成的委员会正准备对石油天然气工业领域的税法进行修改。

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前景

从总体上看,当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生产状况良好,发展前景乐观,全国各大油气公司的生产量将呈稳定增长态势,还将保持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地位。为了保持石油天然气工业在俄罗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俄罗斯在《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中明确规定了石油天然气工业近期与未来的系列发展方案,即保障石油原料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再生产;合理使用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增加石油出口,取消对石油出口的技术和其他限制;支持发展油气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

1.加大对石油天然气基地的勘探力度

为了确保在2012年前使油气储量与产量的增长速度趋于平衡,俄罗斯自然部制定了俄联邦2020年前勘探与开发油气的战略规划,明确了一些具有勘探前景的、国家将要重点投资的地区,并增加对地质勘探工程费用的支出。

(1)东西伯利亚地区: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泰梅尔和埃文基自治区,伊尔库茨克州聚集了大量的油气。根据俄罗斯自然部近年来对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石油、天然气、凝析油的原始量预测,该边疆区所探明的可供开的原油为82亿吨,游离天然气23.6万亿立方米,石油气6380亿立方米,占整个东西伯利亚碳氢化合物的50%,约占全俄油气储量的10%,仅次于秋明州。由于缺少资金,东西伯利亚地区所蕴藏的丰富的油气大部分还没有被开发利用。为了满足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对原油的需求量,使东西伯利亚和萨哈共和国的诸多油田的油初始期恰好与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的使用期相吻合,俄罗斯正在制定规划,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开发力度,使其成为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未来最可靠的基地。

(2)北极大陆架:该地区的油气储量非常可观,蒂曼-伯朝拉省和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北部有许多油气丰富的油气田,目前那里正在进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3)远东地区:该地区的油气储量主要集中于萨哈共和国和鄂霍茨克海大陆架。目前俄罗斯正在积极对萨哈林大陆架和堪察加地段的石油天然气矿层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勘探,“萨哈林2号”是俄联邦远东地区最有发展活力的油气。

俄罗斯矿产部2008年伊始宣布,为了尽快实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开发,并使达到预期的结果,俄罗斯国家财政2008年将把地质勘探工程的拨款从2006年的198亿卢布提高到220亿卢布,增幅为11%,其中对石油天然气基地的勘探费用为101.33亿卢布。俄罗斯自然部部长特鲁特涅夫指出,俄罗斯修改矿产法中自然使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条款,要解除对外国投资者开发中小自然产地的限制,对已经发放的产地许可证,不论储量大小都不会收回。

2.提高石油天然气产量

(1)石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是按逐步增加油气开量,以保持其产量的稳定性。目前,俄罗斯的主要原油生产基地仍然是西西伯利亚,不过,随着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田的不断开发,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石油开量将达到1亿吨,西北地区油区的产量也将达到4500万吨,萨哈共和国将成为新的原油开中心。2008年大部分石油公司都把其原油产量的增长幅度初步预订为1%。例如,秋明-ВР石油公司把2008年的原油产量初步定为7000万吨(2007年原油产量为6937万吨);天然气工业石油股份公司把2008年的原油产量定为3350万吨(2007年的原油产量为3270万吨);鞑靼石油的原油产量维持2007年的水平,为2570万吨;而苏尔古特油气公司、斯拉夫石油公司和巴士石油公司则拒绝说出自己的预测产量,因为据俄罗斯能源动力综合体调度中心统计,2007年这些石油公司的原油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均呈下降态势:苏尔古特油气公司的原油产量6460万吨,同比下降了1.5%;巴士石油公司的原油产量为1150万吨,同比下降了2%;而斯拉夫石油公司的原油产量则下降了10.3%,仅为2090万吨。只有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对2008年的原油产量增长幅度充满信心,前者2007年的原油产量为1.009亿吨;预测2008年的原油产量将增长11%,为1.119亿吨;而后者预测2008年的原油产量将比 2007 年增长 5. 5%,达到 1. 01 亿 ~1. 02 亿吨。

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预测,截至 2015 年,俄罗斯的原油产量有可能提高到 5. 3 亿吨,2020 年达到 5. 5 亿 ~ 5. 9 亿吨。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原油加工量也将提高,2010 年,俄罗斯的原油加工量将达到 2 亿吨,2020 年再提高到 2. 15 亿吨。

( 2) 天然气: 亚马尔 - 涅涅茨自治区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区,到 2020 年以前,俄罗斯 90% ~92%的天然气产量都将产自亚马尔 - 涅涅茨自治区。2010 年前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天然气年产量将增长到 5000 亿立方米。此外,为了维系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安全,俄罗斯还依靠像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雅库特和萨哈林这样的基地,发展东部地区的天然气综合体,建立大规模的天然气出口生产加工体系。

2006 年 3 月,俄罗斯自然部向提交了俄联邦 2020 年前勘探与开发大陆架油气潜力的战略规划。按照该项规划,到 2020 年俄罗斯大陆架的碳氢化合物的产量将占到俄罗斯碳氢化合物总平衡表的 20%,可碳氢化合物的总储量将达到 230 亿 ~260亿吨,天然气达到 90 亿 ~100 万亿立方米。其中包括原油储量 100 亿 ~ 130 亿吨,煤气 10亿 ~20 万亿立方米。如果实施该项战略规划,截至 2010 年,俄罗斯大陆架地下区块的原油产量预计将达到 1000 万吨,天然气产量为 300 亿立方米; 到 2020 年,原油产量再提高到 9500 万吨,天然气产量提高到 1500 亿立方米。

3. 建设新的炼油厂

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认为,为了解决国内炼油厂不够、原油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应该建设新的炼油厂。伊万诺夫指出,要解决原料出口的问题,就必须多建造炼油厂,自己生产石油产品。目前,一些大的石油公司已经意识到国内炼油厂不足所面临的问题,正在着手制定建造炼油厂的规划。

4. 开拓石油天然气出口市场,增加油气出口量

欧洲是俄罗斯原油及其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其市场份额约占俄罗斯原油出口量的90% ,在未来的 20 ~ 25 年里,西欧和中欧国家仍旧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出口市场,这是因为俄罗斯业已形成的国家级运输基础设施都集中在欧洲地区,对满足这一地区的石油需求提供了充分的物流保障。随着萨哈林石油天然气出口量的提高和东西伯利亚与雅库特新油气田的开发,截至 2020 年,俄罗斯对亚太国家的原油出口份额将从目前占出口总量的 3% 提高到 30%,天然气出口量也将从目前的 5%提高到 25%。

不过,由于俄罗斯的油气运输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加之传统上的国外用户对原油的需求量将呈适度增长态势,以及出口利润的降低和出口能力的相对不足,今后俄罗斯的原油出口增幅将会逐步降低。

为了实施向中国和亚太地区国家出口石油天然气的远景规划,俄罗斯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设天然气开、运输和供应统一系统,组建石油天然气综合体,积极对萨哈林大陆架和堪察加地段的石油天然气矿层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勘探,挖掘向亚太地区国家供应油气的潜力。此外,俄罗斯石油工业正在寻找新的石油销售市场,制定新的石油出口战略,建设新的运输基础设施。

5. 建设新的输油气管线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市场上对原油需求量的不断提高,俄罗斯对国外市场的原油供应量几乎增长了20%。然而,由于俄罗斯的油气运输基础设施薄弱,输油气管道运力不足,已经成为实施能源战略长期发展目标的严重障碍。因此,俄罗斯实施一系列输油气管道建设项目,为俄罗斯油气在欧洲、远东和亚太国家开辟新的销售途径。预计2010年俄罗斯出口输油管道干线的输油能力将增长1.2倍,2015年将增长1.4倍。

俄罗斯输油气管道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是:

(1)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据俄罗斯专家预测,截至2010年,亚太地区国家对石油及其产品的需求量将提高到15.10亿吨,2020年将提高到19.70亿吨,而到了2030年将提高到22.05亿吨。为了开辟亚太地区这个新的原油销售市场,俄罗斯作出了修建从泰舍特—斯科沃罗季诺—纳霍德卡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的战略性决策。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的年输油量为8000万吨,其中向中国方面输油3000万吨。第一阶段将建设从泰舍特到斯科沃罗季诺总长为2000千米的管线,然后再建设通往纳霍德卡的管线;在通往纳霍德卡的管线建成之前,将首先修建一条通往中国的输油支线。东部输油线的原料供应基地是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雅库特,其中西西伯利亚的油田将为该东部管线输油2400万吨,东西伯利亚和雅库特的油田将为该条管线输油5600万吨。东部输油管线由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承包修建,预计2008年底建成,这条输油管线的投资回收期初步定为5~7年。

修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对俄罗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管线建设不仅会带动整个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俄罗斯经济振兴提供动力,更重要的是该条输油管线投入使用后所形成的出口潜力将促进东部地区油气田的开发,加快建立东西伯利亚和雅库特新的石油开中心,并通过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能源合作而搭上亚太地区的经济快车。

(2)波罗的海北部线:进一步发展波罗的海管道运输系统,使其年原油输送量达到6500万吨,是考虑到波罗的海海域运输路线的输油能力和国际公约对安全运输石油和石油产品的要求。此外,为了扩大对美国和欧洲市场原油出口量,俄罗斯还在巴伦支海修建年原油出口量为1.20亿吨的新输油管道系统,目前前期论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3)里海-黑海-地中海方面:俄罗斯通过提高从阿特拉乌—萨马拉输油管道的输油量,使对该地区的年输油量提高到2500万~3000万吨。另外,扩大里海管道运输财团股份公司的管道输油能力也正在审议之中,扩大后的输油量将达到年6700万吨。

(4)中欧方面:由于受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输油能力的限制,俄罗斯正在进行友谊和亚得里亚管道系统一体化工程,以便使俄罗斯的原油经过黑海湾,通过输油转运终端运达克罗地亚的奥米沙里港口,进而分阶段地(以每年500万吨、1000万吨、1500万吨递增)提高俄罗斯向独联体国家的原油出口量。

为了加大俄罗斯国内天然气的输送能力,保证国内的天然气供应,促进天然气出口输送干线的发展,俄罗斯在对现有天然气管线进行改建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天然气运输系统,修建新的天然气管线,以提高天然气运输、加工和储存的能力。

1)北欧天然气管线。北欧天然气管线是一条通过波罗的海水域,绕过过境国家,直接向欧洲出口俄罗斯天然气的新路线。建设这条天然气管线将提高对欧洲市场输送天然气的可靠性,扩大对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量。北欧天然气管线的年生产能力规定为190亿~300亿立方米,2010年开始通过该管线供应天然气。

2)秋明州北区—托尔若克天然气管线。秋明州北区—托尔若克天然气管线是指从位于秋明州北区的乌连戈伊天然气田到托尔若克市的路线,该条天然气管线将成为目前正在使用的乌连戈伊—纳德姆—佩列格列布诺耶—乌赫塔—托尔若克多条天然气运输系统的重要部分。这条天然气管线将会提高对俄罗斯西北部地区工业和居民日常消费天然气的供应能力,同时也可以保障通过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线的天然气出口。

3)扩大中亚—中央天然气运输系统。中亚—中央天然气运输系统是指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出口天然气的主要运输干线,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担负着对过境的中亚天然气向俄罗斯和欧洲市场输送的保障作用。

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已经决定在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铺设两条天然气管线:东部管线是指从萨哈林至符拉迪沃斯托克通往中国的支线输气管线,西部管线是指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新库兹涅茨克通过戈尔诺—阿尔泰斯克到达中国的支线输气管线。预计从2011年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截至2020年这两条输气管线将分别向中国输送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和380亿立方米。

2009国内十大经济

2004年中国经济十大

1、宏观调控:“点刹”过度投资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2004年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宏观调控。由于一些行业的过度投资,使得煤炭、电力、石油、运输等相继出现紧张,发展下去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央及时注意到了这种现象,认真研究了产生的原因,并且适时、有效地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宏观调控可以说是今年各大财经媒体都不能回避的报道重点,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做如下点评:

宏观调控实际上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中央和院对这次宏观调控发现是早的,措施也是果断的。虽然我们不能说,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控,今天的经济就崩溃或者怎么样了?但是肯定地说,如果不调控,经济要健康持续地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比如说钢铁产业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发展过多,铁矿石就可能短缺。据我所知,我们的铁矿全国目前的存量90亿吨,其中辽宁地区就占50%。那么他钢厂怎么办呢?就要依靠进口,依靠进口运费是昂贵的,同时出口国要抬高价格,那么你炼出一吨钢需要多大成本,这都是可以算出来的。你的钢铁价格是高的,会不会影响其他方面的价格,物价上涨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首先要肯定,这次宏观调控是很有效果的,多数的企业、多数的地区感觉是比较好的。有几组数字可以证明:首先,全年GDP的预测可能是9%,或者是9%多一点;财政收入预计增长20%;农民增收的幅度根据有关资料是11.4%,实际增长是6%;城镇新增就业可能达到900万人。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落,前三个季度与第一个季度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回落了15%,钢铁水泥投资增幅分别回落了65%和43%,就是说回落一半以上。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新增13%,进出口贸易大家都知道,今年很可能突破1.1万亿美元,再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一直控制在4%以内,就是说,人们原来担心出现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这种情况没有出现。

这几组数字给出一个印象,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势头。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宏观调控就结束了,或者我们可以鸣金收兵得胜回朝了。宏观调控取得了成效,并不意味着宏观调控已经结束,就经济运行而言宏观调控永远是一个主要课题。

我说宏观调控是一个常态性的东西,就像我们总要在万有引力下在地球上生活,走路的时候也得找一个平衡啊,但讲常态不意味着作为宏观调控这个特定的词提出来,一直就要得很紧。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随着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观念不断地更新,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应该如影随形地在我们的经济生活里经常闪现。就好像我们的路走熟了,还要想办法走得直一点,尽管可能左右摇摆是不可避免的,终不至于大起大落。

2、聚焦能源:破解燃“煤”之急

有人说,2004年是“电荒”年,而在电荒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煤荒”。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的预测,2005年我国煤炭仍将有8000万吨的缺口,供应紧张的局面将继续存在。在煤炭紧缺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做如下点评:

从煤炭产业本身来说,这几年来它的投入比较少,生产增长能力比较慢,新增加的可开的储量也都比较少。而且很多煤矿的生产条件比较差,所以今年以来,一出现煤炭供应的吃紧,就造成了煤炭生产比较被动,不太容易适应突然增加的需求,你让它增加更多的煤炭的产量是不太容易做到的。因为它的基础已经比较薄弱,但这方面可以说不是很主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带来了对煤炭需求的大幅度的上升,所以煤荒主要原因在煤炭之外,尤其是电荒。电力要吃掉煤炭产量的50%-60%。电力今年以来增长了10%以上,它就必然带动对煤炭的大量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增长起来之后,从煤炭方面说,它会提高煤价。因为市场需求增加了,按照市场规律,按照价值规律,这个价位应该反映这样一种变化,但是从电力企业这个角度说,他们又不太愿意承受、承担煤价上涨这样一个因素,因为在我们国家煤炭的价格已经放开,是市场调节的。而这个电价没有放开,是由来控制的。

这样从去年开始到今年煤电之间在价格上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这种矛盾由中央出面调停,虽然有所缓解,但是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煤炭供求这个矛盾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国民经济从局部的过热降温,这是最根本的。从技术层面说,这种煤电的矛盾是这里边很重要的一个关节点。煤电的矛盾专家们有各种不同的建议,有的是现在提的比较多的是煤电价格的连动。就是煤价涨,电价要跟着涨,至于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这有一个非常复杂的价格体系,现在正在探讨比较多的,或者说已经进入政策视野的煤电的价格连动提的比较多。我认为从根本上恐怕有赖于电力的市场化的改革,这个改革完成之后,电价就能够基本上反应供求规律,这样不管是煤价上涨还是下落,在电价上也能得到相应的反应。这是从长期来说,从根本上说的,应该靠这样一种机制,从近期说就是靠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能够抑制经济过热的苗头,降低需求,给过热的经济泼点水,降降温,宏观经济达到了健康的、可持续的状态之后,煤炭这个产业也能够恢复供求的平衡。

3、钢铁虚热:回归投资理性

2004年钢铁行业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价格的变动,价格走了一个V字形,年初的时候往上攀升,大概从5月末开始下降回落,然后到6月末又上来了。这个V字形反映了我国钢铁企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性,从盲目投资到回归理性。

《经济日报》前总编辑艾丰做如下点评:

先说说年初的攀升,其实钢铁价格的攀升并不是从今年年初开始,要往远了说大概从2002年开始攀升。逐步抬高,大概今年年初达到了最高点。为什么会这样呢?最基础的原因就是经济拉动,我们国家经济生活里边,对钢铁的需求增加的很快,而增加很快的需求又是两个产业起的作用:一个是房地产,因为盖房子需要大量的钢材;还有一个产业就是汽车,这两个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对钢铁的需求。从这种意义上讲,虽然涨价不能说是好事,但这是个好兆头。因为我们国家过去一个建筑业,一个汽车产业,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的态势。这些年通过改革,特别是房改,住宅商品化,住宅信贷这样一些措施把住房产业推上去了,所以才有了钢铁产业展。

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中间掉下来了,为什么掉下来了呢?这是宏观调控的结果。因为钢铁价格很高,就引起了一种投资热。大家要赚钱,根据当时比较高的价格,钢铁的利润至少可以达到12%,个别的可能达到22%。这个利润很高,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结果就出现了投资过热,如果这些投资项目都建成的话,有人测算了一下,炼钢的能力至少要增加1.5亿吨。我们原来的能力是3.1亿吨,3.1亿吨加上1.5亿吨就是4.6亿吨,这种能力远远超过我们实际的需求,所以感到一种投资过热,如果都把它变成项目,都把它投入生产将来会有很大的问题。除了量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质的问题,也就是说许多投资项目并不是高科技的,没有达到严格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要求等等。这样的话,钢铁产业的量上去了水平就会下来,特别是还要占用很多土地,有的建设项目主要是银行资金,一旦出了问题,风险在银行身上,所以国家取了宏观调控措施。

4、粮食增产:农业稳则天下

4、粮食增产:农业稳则天下安

在中央“一号文件”等优惠政策的拉动下,今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的夏粮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8%,秋粮的生产形势同样让人感到乐观,预计今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预定的9100亿斤。这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将结束1998年以来出现的连续下滑的局面。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保护价等措施的实施,让农民看到了种粮带给他们的实惠。但是,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粮食价格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上涨势头,粮食是多了还是少了,百姓对此十分关心。甚至引发了关于粮食安全的议论。

《经济参考报》总编辑王海征做如下点评:

今年中国的粮食生产有两点值得关注,一个是增产,一个是涨价,这恐怕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粮食方面的两个问题。我们觉得增产当然是一件好事。那么在增产的同时,价格的变动会直接对下一年以至以后的粮食生产产生影响。从粮价的绝对水平来看,不能说就是粮价很高了,因为粮价增长了以后,影响到的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粮食的生产者,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费者主要是城镇居民。从城镇居民来说,粮价上涨,对大部分城镇居民应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或者说这个影响对他们的生存、生活角度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说粮价现在上涨的水平不是那么高呢?我想说一个数字,就是我们从改革开放以前来看,当时的粮食价格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而且是低水平的一个价格。从大家最熟悉的标准粉来说,当时北京的价格是一毛八分五一斤,到现在标准粉的价格涨了大约是8倍,可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8年算起到2003年,大约是增长了19倍。那么相对这样一个数字,我觉得粮食价格从城镇居民来说,应该是还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且粮价也没有超过整个这么多年的物价上涨水平。

中央政策对农业扶持,这个是每个国家都做的事情,在国际上也是正常的,世贸组织的规则也是允许的。通过今年一年这么多政策下来以后,我们的支持力度确实比过去大多了,但是还是有空间的。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仅仅靠政策扶持毕竟空间是有限的,它不会无限制地靠政策扶持,仅仅靠政策扶持,我们的粮食增产也不会有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发展。

要保证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一个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再有一个是农业产业链向工业方向的延伸。我先说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中国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提升,主要就是一个是现代化,一个是市场化。那么现代化呢,一般想起来是提高科技含量,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这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说、化肥以及各个方面的种植方式,包括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除了现代化这一个因素之外,第二个因素是市场化,市场化主要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农业生产。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好的苗头或者趋势。黑龙江有一个地方,它的农业合作组织不是过去意义上的,而是市场意义上的合作,发展的很快,实际上也是促进了农业内部的专业分工。

5、民工短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民工潮曾让我们无数次感叹我国劳动力的充足,但是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却陷入了“缺少工人”的尴尬境地。很多媒体纷纷发问:延续了十几年的民工潮,为什么变成了民工荒,是因为经济发展过快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足?还是因为随着农村生活越来越好、就业机会增多,农民们已经对进城打工不屑一顾了呢?

《经济观察报》总编辑何力做如下点评:

民工荒这个叫法本身可能并不准确,今年发生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比较低技能的劳动力的供给出现了局部短缺,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更准确的描述。从整个判断上来讲,民工的短缺应该不是全局性的问题,它是局部的,跟今年整个的经济形势是非常相关的。比如说今年粮食丰收,今年粮价上涨的比较多,农民的收入会因此增加的比较快,这样他可能选择说我在家里种地是不是更好一点,这是一个原因。再有一个,城市里面今年的物价涨幅比前几年要快一些,今年全年算下来,城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在4%左右,这样民工在城里的成本也会高一点。

另外还有一点,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民工的工资待遇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劳动力的成本,这个价格是不是扭曲的,包括劳动保障的条件是不是真正达到了国家要求的水准,这些方面可能都会有一些差距。我觉得可能是这些原因导致了民工在局部地区的短缺。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民工的这种不断城市化,或者从农民变成工人的这样一个进程,应该说还是很长的一个进程,不会一下子就结束,也不会一下子出现非常规模、大规模的劳动力短缺。

虽然我们说这件事情的影响本身现在还不能说是一个全局性的,但是媒体或者学者非常关注,是因为这件事情释放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我们的劳动力价格只有马来西亚的1/4,相当于现在日本和美国的1/30和1/40,就是比较便宜。而且我们的人口比较多,这个比较优势对国家的对外出口,就是制造业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我们今年外贸出口,进出口总额可望达到1.2万亿美元左右,占整个GDP的比重也非常高,这是我们过去这些年发展的一个很成功的地方。民工短缺就给了一个问号,是什么呢?就是这样一个趋势还能不能持续下去呢?

首先,我觉得这可能是个好事情。因为从信号的角度来讲,它至少给我们一个提醒,就是说我们将来可能不能永远地靠比较低廉的劳动力,我们除了这个优势以外,看来还应该发展别的优势,比如技术、比如知识产权、比如服务业的优势。我觉得这是第一个提醒。

第二,在这个过程之中,民工的医疗条件、工资和生活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

第三,从长远来讲,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它一定是整体的方方面面能力的提升,而不简单的是某一个方面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现在就开始重视和研究这个问题,倒是很及时,或者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6、油价攀升:中国直面能源挑战

被人们称为经济命脉的石油,在2004年牵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一直在高位徘徊,并且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根据中国油库网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今年国际油价最高时曾在10月25日达到每桶55.50美元,尽管到11月底,国际油价已回落到50美元以下,但和去年同期相比每桶仍高出18美元左右。有人甚至形容说,2004年的国际油市,就像场疯狂的过山车之旅。

《竞争力》杂志主编方向明做如下点评:

如果把国际油价的整个走势再拉得更长一点,可以看到在近30年以来,国际油价有三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第二个高峰期是在90年代初期,第三个高峰期就是以今年为一个高峰点,但它是从1999年开始缓慢地攀升上来。今年比较突出的反映是连续地突破每桶40美元、44美元、45美元、48美元大关,一直到突破50美元大关。

在一年之内连续如此狂涨,我们基本上有这么一个判断:今年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不是来自产能的问题,因为今年在全球石油产能方面波动性并不是很明显。那么其他的几个因素可能会成为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第一个是全球对石油需求的迅猛增长;第二个是中东政治局势的不稳定;第三个是国际石油炒家的一些投机行为。

再具体分析一下,全球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是一个整个基本面的问题,中东局势的不稳是一个政治问题,而石油炒家的运作,我们认为是一个非理性因素,这个非理性因素在今年的油价上涨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有这样一个细节,大概在4月20日左右,美国、德国、法国的高级分析师们预测,石油价格将突破44美元,达到45美元。此话音刚落,油价应声而涨,5月的第一周就突破了每桶40美元的大关,到第二周就接近了42美元。这件事情给我们当时关注整个石油价格上涨的非理性因素一个信号。

国际上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中国石油的大量进口导致了原油价格的迅猛增长,我认为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尽管近两年中国对石油的进口在逐渐增加,但是在国际油价的问题上,惟一对国际油价有发言权的只有美国。

如果说国际油价对中国经济有影响的话,首先大家感到最强烈的就是加油站里汽油涨了价。第二个我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就是最近对各行业职业经理人收入的一个大规模调查,今年各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当中,石油化工行业变成了第一位,每月达到将近8000块钱。去年在第一位的是汽车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油价的上涨对各行业的影响,已直接反映到了行业职业经理人的收入上。第三个我们感觉到的是整体的化工价格随着石油开始上涨,当然更直接的行业是交通和运输业。从更宏观的角度上讲,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给我们国家进口石油可能会增加损失近80亿美元左右。它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到目前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据专家估计可能会在0.7个到0.8个百分点。

7、央行加息:启动价格工具

今年以来,无论是经济界还是各大财经媒体,几乎每个月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经济指标的统计结果,这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今年出现的不断攀升,也使加息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究竟加还是不加,什么时候开始加,加息幅度该有多大等一系列关于话题,曾掀起过几轮热烈的讨论。

《财经时报》副总编辑钮文新做如下点评:

从2003年底一直到2004年我们一直在探讨的一个话题就是宏观调控,这一轮紧缩调控当中,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货币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利率当然是考虑之一。到底是不是该使用这样一个手段,利和弊到底是什么。大家进行了大量的评判,实际上也在帮助市场梳理、理清思路:到底加息还是不加息?应该在什么时候加息?加息的程度如何?这肯定是需要非常充分的探讨才行。

今年6月份《财经时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报道,说即使CPI上涨到5%也是不需要加息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判断呢?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加息的作用不会太大。为什么?两个非常重要的理由:第一,我们要看这一轮经济过热,或者说投资过热是什么拉动的。我们考量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换届之后,出于对政绩的需要,投资的冲动非常大。如果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加息的话,地方就不会太在乎。为什么?你不过就是资金成本多了一两个点而已,你说你加多少管用?你加两个点、三个点对它的刺激作用非常小,因为它还会去追求政绩。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投资一定会下来。但是你需要两个点,还是三个点、五个点?这就有一个程度的问题,加一两个点的话,作用不会太大,这是第一点。

第二,从去年10月份我们看到人民币升值的呼声非常大,国际上对我国的压力非常大,这种压力之下,如果我们再加息的话,那么热钱套利的钱,就会更多地流入中国市场,至少它在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当中,你的利益上升了会给它平抑掉一些成本,所以会更鼓励它往里走。因此在这两点考量之下,我们认为加息可能作用不会太大。

另外,加息肯定是要抑制整个货币的过快增长。但如果我们加息了,那么热钱进来了,外汇账款所构成的基础货币投放又增加了,这样它就起不到抑制货币过快增长的效果,通胀往下压就很困难。所以根据这样一些判断,我们认为加息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适宜的。今天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看到,今天加息了,是为了紧缩货币才加息的,其实在这个公告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就是说为了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没有说进一步的紧缩。实际上这次加息最重要的是另外两层意义。一层就是利率结构的调整。一看长期增加得多,涨得多,短期涨得少,长期的存款利率涨得多,但是短期的存款利率涨得少,实际上有一个结构调整问题。在今年年初大量的储蓄分流,储蓄增长速度在下降,存期限错配的问题出现了,这就需要结构政策来调整。在这一轮加息的过程当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第二层就是,我们看到的上限被放开了,存款的下限被放开了,实际上这是在向一个市场化的方向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要远远大过宏观调控的意义。

8、股市风云:规范与发展并行

今年我国证券市场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不小的波动,市场在创造了4年以来最大一次反弹的同时,也创出了5年来的新低。到底该怎么看待今年的证券市场?未来的市场走势又将如何?

《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吕平波做如下点评:

对2004年中国证券市场来说,来自政策面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它把股市政策提升到了宏观政策的层面上,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部分,应该讲是高层对证券市场的最大支持。但是我们也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发表“国九条”的时候,跟提出要落实“国九条”的时候,上证指数相差了300点。

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宏观调控。宏观背景肯定是要决定股市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会例外。今年不可能有大行情,这个基调是可以肯定的,即使有政策面支持,上涨行情也不会出现。

第二,虽然政策层面上做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国九条”中的九条意见怎么贯彻、落实也有个过程,还充满着不确定性。比如说股权分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是一个很大的悬念。

第三点,跟市场的扩容有关。这在根本上影响供求关系,也会影响到这个行情的起伏。

大家会觉得非常奇怪,一方面中国的GDP在高速增长,另外一方面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经历前几年的下滑之后,最近两年是连续的、每季度都在增长,可股价确在下滑。怎么看这个问题?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存在偏高的成分,有泡沫,有一个挤干的过程。另一方面,跟我们对中国市场股价的估值论这种观念也有关系,就是把内地股市跟香港股市做对比,会得出内地偏高的结论。实际上这两个地方的市场价格是不能做类比的,因为中国大陆的市场是一个本土市场,香港市场基本是国际市场、海外市场,这个定价标准应该不一样,盲目地照搬照套就会发觉,这个市场还有下跌的空间。这是出现矛盾的两方面的原因。

我们一定要看清楚中国的市场跟海外的市场本质上的差异,不在于差距,说它早发展了多少年,我们晚发展了多少年。这两个市场本质上是有差异的,是不一样的。海外股市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一个市场,中国股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这个大的社会政治背景不同,这一点千万不能忽略。

2004年是经历转型阵痛的过程。从政策的量变到政策的质变,中国证券市场正面临着一个质的转变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中国证券市场正处在这么一个临界点上。去年有专家做过一个时间判断,认为经过两三年

2004年是经历转型阵痛的过程。从政策的量变到政策的质变,中国证券市场正面临着一个质的转变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中国证券市场正处在这么一个临界点上。去年有专家做过一个时间判断,认为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进入一个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我觉得这个判断是比较准确的。我们现在都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这个市场一定要把投资者放在首位,一定要以投资者为本,如果这样来认识这个市场的话,圈钱这种恶习就有可能从这个市场上得到唾弃,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扭转市场的不利局面。

最近几年这个市场的变化,实际上是从2001年之前过度投机,到2001年之后由于挤泡沫所形成的过度融资,处在这么一个变化中间。现在又是从过度融资向一个有序融资这么一个转变过程中间,最终会实现一个比较理想状态,就是从无效融资向有效融资转变。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的投资才有可能从无效投资向有效投资转变,大家的利益才能够得到回报。

中国证券市场本质上跟海外资本市场的差异,就是股权分置。股权分置不等于全流通,我们应当怎么把投资者利益保护落实到实处,这要看明年股东表决体系建设怎么样,具体的效果怎么样,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融资,是不是能够从过度融资到有序和有效。这就需要管理层做出重大调整,对于市场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改变以往传统的思维定式,真正转移到以投资者为本,给市场一个休养生息的空间,给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一个时间,这两点做到的话,明年的资本市场应该比较乐观。

9、土地调控:“闸门”紧缩的背后

农民种粮需要土地,企业扩大规模也需要土地,城市发展更离不开土地。今年国家收紧了这道经济发展的“闸门”,使得“土地”成了今年经济领域被广泛关注的一个关键词。究竟该如何看待土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呢?

《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赵彬做如下点评:

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大的宏观背景上说,宪法现在进一步对私人财产权的问题给予关注,中央对于推进这种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工作思路力度也很大;另一方面,三农问题近些年为大家普遍关注,而农民的土地问题恰好是这个财产权问题、群众利益问题、农民问题集于一身的问题。

具体来讲,这些年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占用耕地,使得农民的土地丧失得比较多,引发了许多的社会矛盾。另外,从去年以来,粮食减产也是使得土地问题成为一个时期非常关注的重点。

应该说,如果限制土地的供应,肯定会对那些以土地为主要赢利来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起到制约,这非常正常。因为调控本身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要抑制这种低层次的、低水平的发展。这是一种盲目的,以牺牲不可再生为代价进行发展的模式。今年8月28日,已经通过了修改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1月20日,院出台了一个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这样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的第一句就是这样说的,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土地管理制度是最严格的。有一些专

玉门油田的发展史

一世界各国经济刺激相继推出

关键词:经济刺激 极度宽松

回顾2009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各主要经济体均遭到重创,各国纷纷推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帮助经济尽早走出泥潭。各国相断出台宏观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巨额经济刺激,并取得显著成效,新兴经济体率先走出衰退领跑全球经济复苏,美国经济复苏曙光在望,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欧元区探底回升,深度低迷日本也已触底。

中国与2008年年底公布4万亿经济刺激,以此来发挥2010年前提振内需的效果;于此同时,各大型商业银行业推出史无前例的巨额放贷行动。与2009年2月签署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连续降息至0-0.25%区间,美联储还于3月18日宣布购买最多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和1.25万亿美元抵押证券。

二G20成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关键词:G20 经济新秩序 金融峰会

2009年9月25日,二十国集团(G20)***在美国匹兹堡联合发表声明,宣布G20将取代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的首要平台。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G20***分别于2008年11月、2009年4月和9月召开金融峰会,取得丰硕成果:华盛顿峰会为全球协调应对金融危机奠定基础;伦敦峰会成为金融危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匹兹堡峰会则标志着危机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诞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未来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影响力。

每一次重大的危机都意味着全球经济秩序的变革。19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发达经济体也受到一定影响。于是1999年在G7的倡议下成立了G20组织,目的是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防范类似的危机重演,增强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

三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蔓延 中国成最大受害国

关键词:贸易保护 两反两保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贸易保护主义也开始抬头。WT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34起,反补贴调查23起。全球对华贸易保护展开猛烈攻势,中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今年以来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高。截至11月份,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3起。涉案总金额共约120亿美元。

预计2009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将达230起-250起,同比增长将达11%-20%;新发起反补贴调查将达41起,同比将增长193%。

四澳大利亚率先加息,各国“退出”与否成焦点

关键词:退市 经济复苏 加息

百年花旗解体、CIT破产、苏皇及瑞士信贷面临史上巨亏……银行业频频告急使得各国在奋力拯救陷困金融机构的同时,大刀阔斧地进行金融改革。在经济金融情势缓解后,10月6日,澳大利亚打响“退出”第一枪,成为金融危机之后二十国集团中首个开始退出经济刺激措施的国家。市场投资者一方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信心增强,另一方面也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刺激退出的进程存在担心。

市场投资者认为此举将拉开各国纷纷加息的序幕。分析师表示中国的加息会在明年年中出现,美联储的第一次加息可能也在明年年中。

五美元:2009年一片惨淡

关键词:跌跌不休 弱势美元

2009年美元汇率走出一个明显的波峰。

美元对西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整体变化的美元指数在3月5日达到今年的最高点约89.5,之后,该指数转头向下,一路阴跌。截至目前,美元指数的年内最低点出现在11月25日,约为74.2点。

美元贬值增加了美国出口竞争力,美国出口增加,更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所以对美国来说,的官员们大概就会一面继续念着“强势美元”咒语,一面却对美元下跌袖手旁观。而美元的跌跌不休加上美国启动印钞机直接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引起全球市场的动荡,尤其是对出口型经济国家将带来重创。在临近年尾岁末之时,美元开启一波反弹之势。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美元岁末上涨是市场的技术调整。2010年,美元将继续保持下跌的趋势。

六石油:年初狗熊,年末疯牛

关键词:震荡走高 复苏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2008年7月一度飙涨至147.27美元的天价,随着危机爆发油价迅速回落,今年2月12日跌至33.55美元的低谷,短短7个多月跌幅就达77%,国际原油市场哀鸿遍野。油价低落似乎让世界经济“松了口气”,但2月中旬以来油价又转入震荡上行轨道。第二季度油价上涨了四成多,创下199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单季涨幅。在反反复复的震荡走高中,国际油价在10月21日一度冲上80美元,近期则有所回落。纽约商品原油期货期权资深交易员雷蒙德·卡本告诉新华社记者,“我们在6个月的时间里看到了通常两年才有的变化”。

纵观油价全年波动,“复苏”是一条主线。有分析师称:投资者认为金融危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复苏迹象日益显著,石油需求最终会上扬。日前,虽然国际原油价格小幅度下跌,但还是收在今年的高位。

七黄金:后危机时代的“王者归来”

关键词:冲千 强势回归

2009,可以说是全球黄金爆发年。

今年全球金价三度冲破每盎司1000美元“天花板”,其间行情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而最终再创新高,从表面上看是受到了经济危机和人们对滞胀担忧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全球金价的走向还是与美元贬值息息相关。

2009年全球金价的走势基本围绕着“冲千”展开。一年中,在演绎了三度冲千、惊心动魄的几轮行情之后,黄金价格终于站上了每盎司1000美元的高位,并且一路直逼1200美元的惊人新高,创造了2002年以来的一轮黄金牛市的新纪录。被经济学家凯恩斯誉为"最后的卫兵"的黄金,正在让全球投资者重新发现其金融属性,强势回归投资市场。

八迪拜:主权债务危机袭来

关键词:迪拜 主权债务 降级

提到迪拜,世人脑海中展现出来的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和奢侈的生活。然而,奢华背后,却是靠总计800亿美元的债务泡沫在支撑。由于金融海啸冲击全球经济,迪拜的旅游业和地产业遭受重创,收入大幅下滑,泡沫破灭,此前的债务再也捂不住了。迪拜不得不站出来,于11月25日要求债权人延缓催债,从而引发迪拜债务风波,并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短短几周内,先是迪拜的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多个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也遭受牵连。另外一家评级公司穆迪也指出,即使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样的“大块头”如果不能洁身自好,也将面对同样的威胁。而随着主权债务问题的风险不断曝光,许多国际大行和评级机构都发出警告称,主权债务危机可能是明年全球面临的头号风险。

九美国年内倒闭银行140家 创20年新高

关键词:破产 银行危机

2009年10月30日,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宣布关闭加州国民银行等9家银行,创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单日宣布关闭银行最多纪录。11月2日,美国最大的商贷机构CIT申请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第5大破产企业。截至12月23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公布的美国年内倒闭银行数已达到140家,创20年来新高。由于美国商业地产价格已下跌35%至40%,商业地产信贷和商业违约率持续升高,一些规模较小银行前景仍然堪忧。

美国银行业危机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说2008年美国大银行上演的悲情一幕仍让人们触目惊心,而2009年中小型银行的倒闭潮又给刚刚开始愈合的金融体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更多的银行倒闭表明危机效应仍在延续,上一轮信贷膨胀所导致的资产负债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消化,虽然这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但无疑将拖累实体经济的复苏步伐。

十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无果而终

关键词:哥本哈根 气候峰会 碳排放

12月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五次大会落下帷幕。在这次长达13天的会议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减排原则、资金支持等关键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有超过110个国家的***出席会议。大会闭幕时通过《哥本哈根协议》,重申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依旧很大,在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上未能达成一致。《哥本哈根协议》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将努力推动协议在2010年成为法律文件,并于2013年开始实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失败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比如,欧洲碳排的碳排权价格暴跌,与会国之间就协议失败相互追究责任。

1938底,众多爱国学者来到石油河畔的老君庙旁勘探油田,1939年,玉门油田正式投入勘探开发。

1941年,玉门油田四井发生强烈井喷,从此,玉门油田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玉门油田共生产原油2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2年,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14.36万吨,成为新中国最大的油田,玉门油田的开发建设被列入我国第一个“五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中。

1963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为75万吨,超过当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

1999年,玉门油田的原油产量下跌到了历史最低谷,年产原油40万吨。有着60余年辉煌历史的玉门油田在发展的道路上危机重重,步履维艰。

2004年,经过几代玉门石油工人的努力,玉门油田的勘探范围已经达到贺兰山以西、河西走廊,共包含7个盆地,勘探面积达6.6万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超1.5亿吨,总量为9.56亿吨。

扩展资料:

玉门油田的发展战略:

集团领导指出,玉门油田海拔高、地位高,历史贡献大、发展困难大,近年来广大干部员工大力弘扬石油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企业经营状况和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下一步要众志成城,苦干实干,坚决打赢扭亏脱困攻坚战。要提高对扭亏重要意义的认识,深入查找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劣势,坚定扭亏信心,加强战略谋划,明确扭亏时间表和路线图。

要把扭亏脱困与弘扬石油精神、建设有活力有效益的百年油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特别是成本管控、HSE管理和合规管理、新时代企业党建工作等结合起来,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再创玉门新辉煌。

百度百科-玉门油田